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看点 前段时间,出生底层、毕业后成为环卫工人的美国黑人男孩Rehan,靠不懈的努力和坚韧,先后考上马里兰大学和哈佛,堪称另一个版本的“风雨哈佛路”。不过,寒门学子逆袭被大肆宣扬的背后,恰恰反映了美国社会阶层固化和教育不公,就连常青藤盟校也有为上层阶级服务的本质。一方面是对名校的追逐,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学生患上“空心病”。比起读名校,更重要的教育议题或许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十多年前,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打动了很多人。

故事的主人公莉丝默里有着极为糟糕的原生家1 $ u ? o庭。父亲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为了生存,幼年的莉丝默里流浪在城市角落,一度要去乞讨。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电影《风雨哈佛路》剧照

 

但即便出身如此不堪,莉丝默里没有放弃读书,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

在当年,莉丝默里的故事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新闻报道、电影、书籍,莉丝默里的故事被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其中她的自传《Breaking Night》更是成为年度畅销书。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而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不久前,故事的主人公Rehan Staton被称作男版莉丝默里。

在过去数周里,Rehan Staton的事迹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各路媒体对Rehan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和莉丝默里一样,Rehan的可谓从小手握一手烂牌。离家出走的母亲,为了养育他和哥哥,每天打着三份工的父亲,Rehan的童年被孤独、贫穷所环绕。

“8岁那年,母亲离开了我们,父亲经常不在家。”

“家里经常没有食物,甚至连电都没有,冬天来临的时候,我又饿又5 a 4 o W ( 9冷。”

“老师称我为智障,建议我去特殊学校。”

时至今日,Rehan对着镜头诉说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眼神依旧苦涩。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由于没有考上大学,Rehan在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用Rehan自己的话来讲,“我每天跟一群社会最底层的人一起工作,其中大部分人因犯罪进过监狱。”

然而,也是这些人给予了Rehan最大的鼓励和温暖。他们对他说,“你不应该待在这里,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有不一样{ z c的人生。”

所幸,Rehan在环卫公司老板的儿子的帮助下,进入了州立大学。两年后,Rehan以3.84的GPA成绩转入马里兰大学。

在求学期间,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每天不得不4点钟起床去垃圾站工作。来到教室后,Rehan会默默地坐在角落,只因担心自己散发着臭味的衣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如今,24岁的Rehan靠着勤奋、坚韧,旁人无法忍受和想象的艰难,实现了逆袭。

诚然,Rehan的故事感人且热血,他告诉我们,只要不气馁,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乃至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正因为是Rehan的故事太过稀缺,才会被连篇累牍的报道和歌颂,不是吗?

而这样的故事越是稀缺,越可以反应出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和教育的不公。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反思和警醒的主题。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Rehan和哥哥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一代藤校,代代藤校

每年,哈佛大学都会对新生进行个人背景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针对新生的家庭背景情况。

2019年发布的背景调查显示,2023届新生中大概有16.8%来自于哈佛校友家庭(Harvag N E m * Q 0rd legacy students: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曾就读于哈佛)。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其中,新生来自超级富豪家庭(家庭收入超过50万刀)的比例占27%,上一届这一数字更为夸张,高达46.4%(因为本届诸多新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选择了保v ? r密,因此数据有所下滑)。

由此,难免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会感叹,以哈佛为例的藤校正被富人所占领。但有一点,我想提示读H Z d k者的是,常青藤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机构。

为了帮大家7 ) n厘清真相,在此,我给大家梳理一下常青藤的由来和历史。

常青藤盟校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它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它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美国上流社会的子弟,提供& w &一个学习和人脉拓展的平台。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中的富人新贵不断涌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帮自己的下一代搭建资源,体育赛事联盟进一步衍化成为新贵大学。这便是常春藤盟校的前半生。

而想要考上这些精英大学,除了标化成绩外,申请者需要有推荐信、文书、校友面试、课外活动、体育等要求。

这些录取规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上层社会子弟的录取比例。试想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怎能负担得起价格昂贵的课外活动,更别提拥有帮自己写推荐信的人脉资源。

但为了彰显自己的公平,藤校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正确的政策,譬如优先录取少数族裔,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奖学金,但它背后的大算盘实则是:

一,要为精英阶层补充新鲜血液(贵族子弟学习成绩确实不怎么好),这样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二,只有“公平”,才能保住自己作j f @ 7 p $ 3 + A为非营利机构的免税资格。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而像Rehan和莉丝默里这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想要A / 9 f ! F ^ p y在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和努力,是天生手握一手好牌的富人孩子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富人家的孩子就不用努力。

事实上,在美国,越是富有的家庭,在教育维度越是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原因有:

 

一是教育是实现阶层和财富世袭的有力手段;

= s J是藤校的录取名额总是“僧多粥少”,想要“抢占”稀缺的顶尖教育资源,哪怕是中产阶层也少不了一阵L j T W 3残酷的博弈和“厮杀”。

多年前,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前后断断续续地采访了88个家庭后,写下了一本教育经典——《不平等的童年》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在书中,他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当底层的孩子在下课后,无所事事地玩游戏或者看电视时,而中产阶层孩子每一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便是在周末,他们也丝毫不放松。

居住在高档别墅的父母们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的各个场所,学习钢琴、艺术、曲棍球、马术等等,在此过程里,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乃至领导力都得到5 S g S了极大的锻造和提升。

而这些素质教育所培养出的素养和技能,恰好又是名校在挑选学生时所重点关注的。

由此,精英阶层靠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为自己的阶层砌了一道结实的高墙,在高墙内,类似“一代名校,代代名校”的现象得以形成闭环。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而这种“代际循环”何尝不是如今的中国所面临的局面呢?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上了名校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知乎上,有一个题为“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的问答吸引了众多人的讨论和关注。

当中,不乏一些清北的学生用自身的经历给出了回答。

“进入清华4个月以来,最大的感受只有一点:那便是曾经你所信赖并引以为傲的努力在这里遍地都是,曾经你以为最可靠的勤奋在这里举步维艰。”

“大多数人不明白的是,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占有最多资源群体的一个筛选。去了清北的不见得是最努力的那一部分@ r f ` r S q – ?人,但他们肯定是概率上享受最优秀教育资源的那一9 $ ( 4 0部分人。”

 

“现在社会上的优质资源就那么一点点,甚至一个省也就那么几所重点初高中,当你还在为进入你们县所谓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沾沾自喜时,人家早已在家长、名师的指导下为进入重点高中奋斗;当你暑假在电脑上玩得天昏地暗时,人家却在欧美游学。寒门学子的说法早已过时。”

 

“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这些高赞回答,可谓是“字字诛心”。

“寒门难出贵子”纵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过于放大这一概念,对于那些出身寒微的底层学生,除了助长悲观和消极外,似乎没有其他价值和意义。

更何况,即便是考上清北,也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或者等同于人生的成功。

在这个帖子下,还有一个回答最令我印象深刻,它是这样写的,“见过读书非常厉害但毕业后高分低能的,也见过初中毕业但一直不断进步的,人的幸福感是远比读名校更大的议题。”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前不久,一篇名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被广泛传播。文章作者以悲痛的文字诉说了自己在大三那年被送进北医六院精神科,休] c Y 6 d $学一年的故事。

作者高中以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进入大学后却处处体会到挫败感。她是这样写的,“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该干什么,觉的自己甚至不配活着。”

而类似的情况并非个( n { @案。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曾做过一个统计,他发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我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觉的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活着。”这是不少北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困惑和焦虑。

更为严重的是,这当中,不少学生T D k = W V为此患上“空心病”,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见,比起做题,考高分、读名校,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

正如杨鸣镝女士^ 7 m | ( F所讲,“上名校不是唯一的途径,去金融、高科技行业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去开个手工娃娃店同样也自食其力,是独立的体现。每个人都不是只有一个独木桥可走。”

靠清理垃圾为生,考上哈佛大学!他的故事藏着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

最后,回归到Rehan故事本身。

出台相关政策,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倾斜,确保阶级自由且公平的流动,是每个国家都应探索的议题。

而当一个国家,不再把类似Rehan寒门逆袭的故事当作稀缺的新闻来大张旗鼓地报道时,这个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称得上实现了教育的相对公平与公正。

其次,还有一点我认为它的意义更为重要,那就是上文所提及的,教育的意义并非考上名校或者找到好工作,而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收获内心的安定和幸福。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新闻资讯

盘点美国各州最古老大学!它们比你想象的历史悠久多了!

2020-12-29 9:39:31

新闻资讯

新规反复修订,国际生还能否入境美国?

2020-12-29 21:39: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