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1997年,英国作家JK罗琳推出了著作《哈利波特》。随后20余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哈迷见证了这位小男孩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成长的经历。可以说,没有霍格沃茨,也就没有人们记忆中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即将在内地重映,借此机会,外滩君带读者们一起,探索孩子们所迷恋的“霍格沃茨”,究竟是怎样一所学校?
再过两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修复3D版将于内地重映,距离它第一次上映,已经过去了18年。哈迷们将在魔法世界里,迎来新一轮狂欢。对于全世界的哈迷来说,今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陪伴无数青少年成长的主人公“小哈利”,也在今年度过了他的四十岁生日。经久不衰的《哈利波特》,就像用魔法建立起了一个魔幻乌托邦,在全世界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在某一天,有猫头鹰衔来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哈迷们的共同期待。《哈利波特》十年纪念版最初那些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孩子们,很多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下一代最喜爱的读物,并因此成为两代人之间津津有味的话题。就像/ n : ? T ) # M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问起《哈利波特》的魅力在哪里?哈迷们也会给出各7 | F g ! ^ z种各样的答案。可6 7 Q _ H E e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创造出了魔幻世界的青春王国、m u ( _充满友情与冒险的儿童成长小说,也有很多关于原生家庭、学校教育、爱与背叛等话题的深层解读。今天,外滩君就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聊聊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如果没有了魔幻背景,现实麻瓜世界里的“霍格沃茨”,还会是一所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理想学校吗?
霍格沃茨,现实学校的“镜中像”作为将现实世界投射于想象和魔幻世界的产物,J.K罗琳所打造的“哈利波特”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架构,就是“霍格沃茨”,这一与现实学校形成鲜明对照的魔法学校。几乎每一段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都伴随霍格沃茨的开学和放假,整部小说也串联起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年复一年的学习和成长。那么,霍格沃茨——这个被设定为魔法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是一所理想学校吗?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波特和小伙伴们刚刚来到霍格沃茨学校,晚宴上校长邓布利多就宣布了各个学院的“奖惩规则”:各学院依据总分,来赢取学院杯。如果说Z i Y f c S现实学校里,常常通过考试和排名,达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控;而在魔法学校,最直接的规训手段,则是学院集体分。发现违反学校规则的行为,就要扣除所在学院的分数。不可否认,这一“奖惩制度”能够激起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但是,当规章制度制定地过于死板,管控过于严格,甚至老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基于个人喜好,实施奖惩时,也就变相对学生实施了权力的操控。魔法学校里,性格古怪的斯内普教授和看门人菲尔奇先生,则是这一扣分制度得以实施的载体:
前者爱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动辄以开除来威胁;
后者则整天 , z _ | I E在校园里巡逻,试图抓获违纪的学生。
斯内普教授主人公哈利和他的朋友,赫敏、罗恩,就是屡屡打破规则,X # . x最容易扣分的“铁三角组合”。
一方面,这也是小说情结设置的需求,作为“天选之子”的哈利,身负战胜伏地O B i ] 9 + ] z S魔的宏伟使命;
另一方面,他们身上的勇敢、正义、好奇和冒险精神,也使这帮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越了界”。
这也给现实世界的我们带来了思考:校园奖惩规则和制度,究竟是为了让学生变得“顺从”,知道如何更好地顺应规则,还是为了让学生在这里实现成长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者如何运用奖惩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孩子触犯L [ $ ` 2 s f e规则的动机是什么?怎样合理实施奖惩,才能对他的成长起到正向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铁三角组合作为现实学校的“镜中像”,校园霸凌和歧- C (视,也时常在霍格沃茨里发生。哈利的死对头,马尔福,是一个家境优越、巫师血统纯正、富有野心的霸道男孩。这样的“小霸王”,似乎在每一所学/ a u M ( m Z _校里都会出现。他们经常会嘲笑、欺负那些家境、外表、能力不如自己的孩子。魔法世界里的人,将K a 4 @ M不懂魔法的自然世界里的人,毫不客气地称为“麻瓜”(muggle)。女主角赫敏,因为父母都是不会魔法的“麻瓜”,经常被马尔福言语攻击,导致她也一度对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性格内向、木讷呆板的学生纳威,更是常常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这样看来,魔法学校却并非理想的乌托邦,它并没有$ G + : , L p M摆5 c M 8脱现实学校里的坏毛病,比如,校园霸凌、学生之间的攀比和歧视、以及不合理的规则纪律对人的压制等。除此以外,魔法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魁地奇比赛的球手选拔,也并非完全按照能力来选拔。比如,富家子马尔福因为给球队赞助了新型扫帚,就能轻松加入这项大家梦寐以求的校园明星运动。这对倡导公平的竞技体育来说,很是讽刺( % s q ] m j {。不得不说,“麻瓜世界”里的阶层意识、身份歧视、统治特权等,同样在这所学校里能看到影子。
什么才是理想学校的“灵魂”?既然霍尔沃茨学校,并非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这里同样有霸凌、不平等、邪恶的竞争手段、规矩与控制,它为什么依然能给学生带来温暖?北大中文系8 ) & X _ J / 5 z教授戴锦华认为:因为有一群怀抱着信念和理想的老师、同学之间的友情,才让霍格沃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理想学校。一所学校,是否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充分、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正是霍格沃茨的魅力和灵魂。从邓布利多校长、麦吉教授、卢平教授、到学校管理员海格等一众魔法老师,都在用爱和包容,召唤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邓布利多校长,这个公正、慈祥、睿智、对学生爱护有加的白胡子老头,更是很多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校长。邓布利多当哈利和朋友们在和黑暗力量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经常触犯到学校的既定规则,他总能给出最公道的奖惩,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甚至会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挑战、对抗权威- ) & z S h G I J。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心理学的校长。发F f R J |自内心地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能力。在他看来,教育者的作用,就是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和适时的帮助。还有霍格沃茨的猎场管理员,大个子海格,也是可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陪伴者。海格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赫敏经常被马尔福等人嘲讽C F 6 * 0 1是“泥巴种”,这在魔法校园里是特别带有歧视和污蔑的词,用来羞辱那些“麻瓜”出身的巫师。遭受言语霸凌的赫敏,还不知道该如何释放情绪,海格察觉出了她内心的自卑和委屈。在他的开导下,赫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取决于出身。后来,赫敏也变得越来越勇敢。它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就躲在盥洗室哭的敏感女孩,而是在受到言语侵犯时,敢于捍卫自己的名誉的自信少女。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对学校有过这样的定义:什么是学校?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l ? ,会。学校,既是集中学习和充电的地方,也是提供低成本犯错的预演场$ g = f o z 1 [ ]所。孩子们需要提前在这3 q T , B { 9 5样的集体里,体验成功和失败、挫折和迷茫,感受未来在真实社会可能遇到的情况,尽可能地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任何一所学校,它首先是一个集体。我们可能难以避免集体生活中的偏见、误解、冲突,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够公正的问题。但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成为理想学校的关键,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和指引者。~ 1 7 W M就像T } 3 J _ A以邓布利多教授为首的 “守护者”们,才是霍格沃茨的理想气质所在。除此以外,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成为理想学校的,还有同学之间的友情。一个孩子对母校的眷念,不在于这所学校的高大上的楼宇,也不在所谓的名气,最温暖的回忆一定和人= O F | * b i U有关。除了老师们的春风化雨,就是同学伙伴在一起相处的点滴。当然,没有孩子是完美的,就连哈利和他的朋友也不例外。
哈利勇敢、善良,颇有魔法天赋,却有时鲁莽冲动、行事不够谨慎;
学霸赫敏机智聪敏,擅长学习和考试,也有自大、骄傲的小毛病;
而罗恩,虽然资历平平、不太出众,却十分仗义热情,重视友谊。
这不就是生活中特别真实、鲜活的学生类型吗?
他们勇敢面对学校里的种种挑战,携手并进;
在伙伴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能够挺身而出;
当然,他们也会有种种误解、矛盾,最终也会在坦诚布公和勇于认错后,重归于好。
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就是在彼此的不完美中,看见和成就彼此,它也是哈利成长岁月中的力量之源。
魔法学校里的教育哲学与启示《哈利波特》的时间背景设定在20世w f G 8 4 Z V K纪九十年代。1991年哈利波特入学霍格沃茨,也就是第一部小说的开端。今天,我们再看这所魔法学校里的很多教学场景和细节,所投射出的教育哲学,依然富有讨论意义。1.选择,比能力更重要比如,沿袭英国传统学院制度的霍格沃茨,通过一顶分院帽,将学生分到四个不同的学院。分院帽按照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天赋,指定最适合他们的学院。其中,哈利和朋友所在的格兰芬多g L w学院,代表勇敢;而产生黑魔王伏地魔的斯莱特林学院,则代表野心。这个场景很有意思,仿佛分院帽能够“洞察人心”,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但是在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分院帽曾一度想让哈利去斯莱特林学院。因为,哈利具备了斯莱特林在挑选学生时的许多特质,比如罕见的魔法天赋、会蛇语、意志坚强、以及某种反叛精神。也就是说,哈利的天赋和能力,其实更适合斯莱特林,但是分院帽却满足他的心愿,将他分到了格兰芬多学院。“我究竟应该属于4 e q _ v哪个学院?我到底是谁?”得知真相的哈利,陷入了认知困境。邓布利多校长的看法,对哈利产生了深远的* k | ( 6影响。他告诉哈利:“表现我们真正自己的,是我们的选择。选择,比我们的能力重要得多。”“选择,重于能力”I x # = G f # ~ .,也成了指引哈利成长的一句箴言。这让外滩君联想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某种意义上,哈利波特的命运转折,与“生而为魔,逆天改命”的哪吒,确有几分相似。他们都是明白了后天的“善恶指引”,进而对人生做出了正确的l S x选择。《哈利波特》也充满了这样的隐喻:正确的选择,比所谓的条r & 7 ; q `件、资源、甚至能力更为重要,也更能说明“我是谁h Y I : G”。然而在今天的教育大环境下m G @ O V,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孩子现有的能力、分数,去定义他,却忽略了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和向往。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恰恰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认为,越来越多名校正培养出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练,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唯分数论”,正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在这里,一个人奋斗的初心、更远大的使命感和责} { % Q U } ! #任意识,日渐式微。幸运的是,霍格沃茨并非一个“唯分数论”或“唯能力论”的地方,因为在魔术法世界里,最强大的魔法,恰恰是爱的能力。对家人、同伴、师友的珍惜和爱,才是17岁的哈利波特,能战胜伏地魔的终极原因。2.理论` : V 9 E b教学与实践探索并重除此以外,霍格沃茨也在教学法上给予我们某种启示。在魔法学校的课表上,无论是魔咒学、草药学,还是黑魔法防御术,都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探索。哪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错误百出,这种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也让学生具有真正的实战能力。在“凤凰社”故事中,黑魔法防御术新任老师乌姆里奇,这个有着超强控制欲,且不受学生喜欢的魔法部副部长,则是有讽刺意味的反面典型。在她的防御术课堂上,学生只需要对着一本枯燥的课本学习理论,强调死记硬背,没有任何防御咒语练习。一切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普通巫师等级考试”,且不接受学生的任何质疑。试图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乌姆里奇最后,逼得学生私下里组了一个学习小组,在实际操练过程中,去掌握真正的防御术。实践出真知,当下i p A Z ! G F B的教育趋势,也正在从单一的知识和理论学习,转向真正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如果现实世界里的学校,还和乌姆里奇执教期间的霍格沃茨一样,那真是所有学生的灾难了。如今,《哈利波特》早已成为划时代的儿童文学经典,当初看着它成长的孩子们,早已经步入社会,在一所更大的学校里摸爬滚打、经历各自的冒险。当我们回望霍格沃茨,这个魔幻的青春王国,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麻瓜世界”里的样子,但是它也有不可磨灭的闪光点。霍格沃茨是否是一所“理想学校”?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的是,爱、勇气、和责任,才是真正让一个孩子成长的“魔法”。今日互动
你或孩子
与《哈利波特》电影/书籍之间
有哪些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