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暑假来临,为了不荒废时间,家长们为孩子安排了许多活动,其中就包括参观博物馆。但由于缺乏正确方式,许多孩子的参观往往走马观花,不得精髓。本文作者认为:参观博物馆不能随大流,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提炼与探索,让他们以设计的角度去审视展品,系统性提升知识。作者也分享了如何进行三个层级的观察与探索,高效培养孩子思辨与分析能力。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热衷于天马行空地想象、不着边际地提问和孜孜不倦地探索。
与“好奇心”连在一起的还有博物馆,博物馆被人称为“好奇心的柜子”。
原因在于,博物馆早期雏形是一些达官贵人们私人珍藏奇珍异宝的柜子,声名显赫的大英博物馆就起源于大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的私家柜子。
要让孩子的好奇心找到用处和锤炼,博物馆无疑是最佳的去处之一。
将参观博物馆,列入孩子假U N D d期清单
其实,博物馆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场所。
作家肖复兴曾谈到:“每到假日,我一定要带儿子要去的是两个地方:一是图书馆;一是博物馆。”
画家陈丹青多次提及博物馆对于他的影响。他说:“他自己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上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那就是博物馆。”他还说:“在纽约求学期间,我一直穿梭在美国各地的博物馆,完成‘大学学业'。”
在他们眼中,博物馆里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滋养心智、丰富见识的最重要的方式。
眼下正是暑期放假之际,有些家长正# Y 在规/ C f H y划与孩子一起远行旅游,博物馆不应该成为遗忘或者忽略的地方。
短短数天里,我们是不可能把一个地方浏览完,但是到了博物馆里,这种“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在那儿,孩子可y r e G V +以穿越古今的“任意门”,在有限的时间内纵观目的地的历史和文化,遍览地理和风景。
也有家长由于疫情的缘由,并不打算带孩子外出,但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家长依然可以把博物馆当做孩子假期必须安排的去处。
在博物馆里,最大的益处是孩子可以遇到各种知识和话题,有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科技的,带来的结果{ , X p h _ (是孩子能够探索自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地方,或许这是最真实和有效的生涯教育。
多样化的博物馆,更是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兴趣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对地理e { m 5 - 4 $博物馆里的地壳探秘展区饶有兴趣的话,有可能希望成D | C为一名地理学家;当一个孩子对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念念不忘的话,或许会自己想方设法去找些历史书籍阅读。
孩子在不同的博9 $ b O i 1 C i物馆里,在众多的领域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远方。”
以前,我们称博物馆为“第二课堂”。
其实,在今天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今天,博物馆教育或者说场馆教育,以真实性学习、泛在学习的形态在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与课堂学习一样,成为“第一课堂”。
譬如? { h F l j I ],在学校里我们通常学到的是抽象的知识,然而,真正的知识习得需要具体n C O o R经验和真实场景的支撑,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博物馆里学习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也正是真实的场景中,孩子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起来了。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体系,学校经常将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学生就在博物馆里直接上课,教师可以是自己学校的,也有是博物馆的专业人员。
近来,像美国、7 y o L ] E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博物馆学校,一个星期会安排几天在博物馆里学习,所开设的课程将课程标准和展馆紧密联系起来。
学会系统地思考
博物馆,以“博物”而称。
人们带孩子去博物馆,通常习惯看实实在在的东西。一进博物馆就去看物件,看展品。
其实,走进博物馆不要着急看展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
观察和思考展馆、展区或者展板是如何设计的,如何组织的?
不同的区域间关系是什么?
还有,一个展区里的展品陈列的顺序如何?
为何如此安排?
当孩子有了答案后,博物馆或者展馆的主题、主线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还未能发现的话,还可以阅读前言或者介绍,就会有整体或者宏观的了解,接下来的参观和学习就会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正如杜甫《望岳》里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样的过程,是训练孩子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的过程。
例如,在海洋博物馆,围绕“海洋”这个主题,从海洋里的生物,到人们的捕鱼捕杀,再到海洋工业、旅游业,以及人如何平衡自然、经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等等,孩子开展主题提炼和探索,从而培养系统思维,并以设计的角度去审视博U F . k W ` @物馆。
所谓的“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并不是仅仅用在博物馆而已,包括我们人生计划、旅游规划、应急处理、产品开发,甚至写文章谋篇布局都需要它。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错综复杂、互相联系的系统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拥有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的人,问题解决M a q { {能力0 n d 4 Q D V q c常常越强。这一点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非常关键。
再说的通俗点,就叫叙事性,讲故事。好的展馆通常借助展品在讲一个生动、真实和动人的“故事”,诉说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解密些许不为常人所知的密码。
其实,博物馆的设计思维无处不在,博物馆Q S y的建筑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不同博物馆的建筑通常蕴含着独特的理念和品质。
例如上海博物馆,整幢建筑俯瞰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的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而从远处8 u E B眺望的话,又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代表的是中国悠久文化以及馆藏的青铜器。
在参观前,去服务台拿一张导游图,看看场馆是如何设计的,看看哪些展区对孩子最感兴趣,这样既有的放矢地进行参观,又能整体了解博物馆的设计情况。也可以将导游图作为探索单,发现有价( z g , . )值或者有意义的藏品。
告诉和引导孩子找到一种适合的参观习惯和方式,比让孩子背出宋朝是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279年更有价值和意义。
如果到历史博物馆,还可以准备一张历史年表,在串连重大事件的同时,将博物馆的多种主题或世界上的不同历史并联思考。
如果到自然或者地理博物5 , } b ( D馆,准备一张世界地图或者中国地图,便于寻找所看展品到底来自哪里,从空间上看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碰撞。
把孩子的好奇心勾引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博物馆会进行地毯搜索式地参观J ` { 2 % K ],总想把整个博物馆都看遍,或者要把所有的藏品看完。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把所有东西都看到,像逛商场一样逛博物馆的话,那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对孩子毫无意义。
博物馆教育的理念是“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D K * [ 4更重要。”
还有,有些人喜欢跟风凑热闹,哪个展区或者展品面前人多,就去参观哪个,但是带着孩子千万不要这样做。
我们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是为了引导孩子找到、发掘和培育自己的兴趣。我们要让孩子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件放松、愉悦的事情,而不是赶任务,凑热闹。
博物馆是一个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场所。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孩子参观时一定要以兴趣为主导,家长要鼓励孩子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孩子爱上博物馆源于那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知道孩子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那就带他去哪种类型的博物} j -馆,直接让孩子在第一时间爱上博物馆,将博物馆学习当成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提问很重要,鼓励孩子思考和探究,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式问题,让孩子有话可说,如:
你观察T ) r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你觉得你知道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有时,当我们向孩子提问的时候,孩子也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他们发现I R l J y G q了与生活的联系,也许他们想知道更多,也许他们会提出质疑。
家长要做的是因势利导,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哪些疑惑?”等问题启v H 4发思考。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I F 7 V f R Q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不断提问的习惯和思维,从而探索世界和自我。
当孩子有了一张多问的嘴、一双发现奇妙的眼睛和一个深度思考的大脑的话,那他们才能从博物馆参观中获取精彩的收获。
深度观察和参与极其重要
课本上的知识常常是静态和抽象的,而博物馆里的知识是立体的,以实物出现,具有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感觉。
譬如,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我们可能在书上多次看到。但是当我们翻开书册的时候,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但是在上海博物馆的现场却可以。
在展品面前,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圆润古拙又不失劲健的字体,具有韵律感的线条扑M ~ x 7 [面^ 6 e F . .而来,那种体验和收获绝不能在书本上得到。
当你的孩子来到博物馆,沉浸在某样东西中“不能自拔”,此时你应该让他们就多呆一段时间,多“研究”一下,鼓励B Z W T 2 z Y # ;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大克鼎
展品是博物馆学习发生的基础,但是并不能保证学生的自然发生。
博物馆里的深度学习或者思考,是与深度观察联系起来的。
然而,无论是家长带领孩子到博物馆参观,还是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大家R 9 F都会忽视指导孩子如何观察和分析展品。很多孩子只是简单地、粗略地观看,或者根据标签了解展品信息。
其实,观察展品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应该从三个层级去观察和分析。
第一层级是物件的本体性知识,如功能、用途、外在形状、所, e Q q B用材料、结构、建造、设计这些本体性知识,探究的是细节和真实的存在。
第二层级则是获取展品的真实历史场景和信息,属于场景性知识,如这个物件何时、何地、何人制造,何时、何地、何人使用,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
最高的层级是探究展品的价值,属于文化性知识P ~ B . Q 0 N , Y,从经济、美学、应用、宗教等方面分析或获取价值,分析展品如何@ / z影响当时的x w c 3人们、社区、民族或者文化,展品是如何帮助观众拓展那个时代的知识,展品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等等问题。
孩子通过第三层级的观察和探索,培养自我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分} r X Q n Y 7 q M析能力,并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掌握透过展品,追溯历史的思维方i T Q @ C j y f (式。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如今不再仅仅满足观众的“看”,更在“做”上D n ]、在深度体验上下足功夫,从而吸引观众。历史考古模仿现场、科学实验、自然环境体验等互动项目前通常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孩子天性好动喜玩,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知识的来历和应用。
他们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体会着成功和有效的失败,这是一个通过探索不断接近真相的问题解决过程,从而培养孩子像“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蔡紫,曾经与他人分享,她与儿子参观博物馆的故事。
有次她带儿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给他讲“阳陵虎符”,说:“这个虎符是皇帝调发军队的信物,一分为二。只有当使臣拿着皇上的右半符,与将领手中的左半符相合,军队才可以出兵。”
虎符
后来有一次蔡紫无法按时去幼儿园接他,过了几天她儿子突然拿出自制的虎符,说:“妈妈你看,我做了个虎符,一半给你,一半我带着。你可以请人拿着你的那半来幼儿园接我,我一合就知道,这个是妈妈派来的人,我可以安全地跟他走。”
此时,一颗关于文化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他心中萌芽。这也许是一个母亲可以送给他的一生最好的礼物。
一个孩子尝试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寻找展览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去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现实世界,用自己探索的方法和能力解决真实问题,这就是博物馆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收获。